從美國大學 Gap Year 回台灣一年後,我決定留下來,繼續追夢

黃品恩
Sep 26, 2024

--

從年初到現在,陸陸續續身旁很多人都在問我的下一步,也才讓我意識到,好快啊,一轉眼兩個學期過去了,去年暑假決定「gap year 回台灣讀大學一年」的期限,也不知不覺就到了。

若按照原訂計劃,這時候我人應該已經在美國,上了一個月的課、交了幾個新朋友、佈置了自己的小窩,也大概慢慢開始適應了新的環境與生活。

不過,此時此刻我人卻還在台灣。

這其實是因為,早在今年大約2月初的時候,我就已經向美國大學申請取消學籍與獎學金、正式辦理完退學手續。也就是,我確定要留在台灣讀完大學。

原因很多,也來來回回猶豫掙扎了好多個月,懷疑過、後悔過、也害怕過。但如今回頭看,我很感謝當時的自己,如此勇敢做出了這麼不容易的決定。

Photo by Eddi Aguirre on Unsplash

我曾以為一年的 gap year 很短暫,不會參與太多事、不會太融入大學生活、不會建立太深刻的人際關係,僅是生命中的一段休息、暫停或空白。

結果,卻恰恰相反。這一年來到師大、來到社教系,並因為三校聯盟而有機會接觸到台大 D School,讓我久違的(或才第一次真正)感受到,原來我是那麼喜歡學習。

這一年上過的課,好多堂都足以讓我寫成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— — 充滿思辨的社會學和人生哲學、筆記滿滿的心理學、每週到處外拍還策展的攝影課、鼓勵我再次站上舞台的簡報課、〈報導者〉婉如老師的採訪課、偉瑩老師的教育議題專題、〈人生百味〉阿德的非暴力溝通(正在上),還有讓我上學期每週都充飽電、帶走滿滿學習成長的設計思考教練課。

或許確實,大學還是有很多沒那麼有趣、與真實世界脫軌的課;但對我來說,光是把心力投入在那些有趣的課程和活動裡,我的每一週、每一天,就總是充滿動力和期待。

Photo by Ashe Walker on Unsplash

但其實,以上這些課業大概也只佔我這一年生活的50%。其餘時間,我更嘗試了很多有趣的探索。

先是在BenQ實習了半年多,第一次體驗企業的工作模式和環境(同事很好,員工福利也一百分,例如一場aespa 演唱會和每天很讚的伙食!);後來也加入了GLO,遇見了一群好棒的夥伴。

也和敏雄、盈璇、心平回北一辦了綠芽咖啡館,和可愛的學妹們一起經歷了一段內在成長;並陸續接下了不同場合的演講(包括1場TED、6場校園分享),每次都緊張到不行,也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,但也每次都盡最大努力去分享重要的故事與價值。

這樣的生活,是真的很精彩豐富。

Photo by Leon Seierlein on Unsplash

其實在我做決定後,常有人語重心長告訴我 — — 之所以我在台灣過得美好,是因為回到了舒適圈,理所當然得心應手。舒適圈以外有更廣大的世界,在那裡我會獲得更多機會、擁有更豐富的資源、面對更意想不到的挑戰、變得更強大。

常常,聽到這些也會讓我猶豫 — — 選擇留在台灣,是否其實是一個懦弱、不勇敢的決定?我會不會就這樣錯過了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厲害的機會?或許其實我該趁著年輕,再出去多看看多闖闖、多跌一些跤再回來,而不是就這麼停下腳步?

這些想法聲音有時會讓我無法確定到底怎樣才會是一條最對的路、怎麼走才會帶領我到達一個最好的地方,並讓我嚴重質疑自己的決定。

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

直到某天深夜,我在IG上看到這兩句話,才終於從那刻起,不再懷疑自己的選擇:

不需要活得正確,但要活得像自己

Go where you feel most alive.

是啊。ALIVE,活著的感覺,那確實是我這一年在台灣紮紮實實感受到的。

這一年,我感受到自己終於回到了「自己」的狀態,終於找回了熱情、找回了信念、找回了快樂、也找回了那些天真、理想與可愛。依然常會哭,但也能夠笑、能夠感動、能夠保持心中的溫暖與善良。

這一年,我沒有像過去在國外一樣,為了融入主流而改變自己、沒有為了達到某種成就或為了證明自己而拼了命的不顧一切,更沒有在任何一次跌倒後,就徹底忘記自己依然是個很棒的人。

而之所以能具備這樣有生命力和韌性的內在,我相信,一方面是自己真的長大了,另一方面,也是因為這一年,我回到這樣的「舒適圈」裡,獲得了滿滿的愛與安全感。

Photo by S&B Vonlanthen on Unsplash

每一天再累,回到家都有家人在身旁;日子再卡關,都有許多觸及得到且關心我的智者們,帶給我新觀點、陪著我解決問題。

更重要的是,無論在社教系、D School,我都遇到了一群讓我相信「不用刻意合群,有趣的人會互相吸引」的好朋友。在大家都很忙的情況下,教練課的我們一起帶工作坊、成為彼此的夥伴;社教系的我們,更一起辦了傳播學和內耗人讀書會,大家一起學習照顧自己、停止內耗!

而也是在這樣的環境,才讓我明白:

原來很多時候不是一昧跨出舒適圈就是好的。

相反,在舒適、自在、有歸屬感的環境,有時才能讓人真正敢於不同、敢於跨出行動、敢於擁抱真實的自我、敢於挑戰既有框架,也才因此有機會創造出更好的自己和未來。

而原來那「活著」的感覺,也是這樣來的。

Photo by Jesse Gardner on Unsplash

所以接下來在台灣,我要做什麼呢?

其實2月多當確定留下來後,我就已經放手讓自己去爭取更多機會、開始做更長遠的規劃。

很幸運的,我在今年6月錄取了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的 Jamie’s Gapyear Program,獲得了100萬的創業資金,現在的每天(真的是每一天),都在為心中理想的教育環境而努力。

我也很幸運在暑假申請上「台大創新系」的雙主修,所以目前在師大、台大兩邊都持續上著各種和我的計劃高度相關的課。

此外,我也學會更重視生活和興趣,持續打球和寫作。前陣子更與一個我很欣賞的畫家合作,希望不久之後我也能出版一本自己的繪本:)

然後最近也不務正業開始對甜點創業很有興趣,上了創業課、不斷研究著創業題目,倒也不一定是想賺錢,而是真的有好多好多想實現的夢想、想為世界從不同角度帶來多一點點美好。想了很久,那為何不趁現在去試試。

Photo by Morgan Sessions on Unsplash

前陣子我很喜歡聽一首歌,是單依純版本的 Forever Young,艾怡良寫的。

年輕的時候,能夠去愛任何想愛的事物,擁有不顧一切追求夢想、追求所愛的勇氣,那是多麼美好且珍貴。

長大以後,我們變得世故、謹慎、成熟,能更聰明更輕鬆的活在這個社會上,但也漸漸忘記如何再勇敢、如何再為了所愛的人事物不顧一切。

我很希望自己,未來能持續帶著這好不容易重新找回的熱情、能量和信念,持續去追逐心之所向、持續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。

而我也希望自己永遠都不要忘記,一路走來的自己是如此幸運 — —

一切的美好與挫敗,都是如此幸運能夠經歷,才讓此刻的我變得更強壯也沒有失去希望;身旁每一個願意真誠待我、幫助我的人,我是如此幸運能夠遇見;更很幸運自己如今終於能走在一條熱愛的道路上,希望自己未來都不要輕易忘記,這一切是多麼得來不易。

2024.09.26 品恩 @home, Taiwan

--

--

黃品恩

我是品恩,一位懷抱著教育夢的20歲女孩,從北一女畢業後,就讀UWC英國分校。 「勇敢作夢,踏實築夢,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」是我對自己的認識。 在這裡,我分享的不是「成功」的故事,而是「成長」的故事,希望能以溫柔的文字為你帶來追夢的勇氣和相信自己的力量。